• 设为首页
  • English
  • 旧版网站
  • 加入收藏

数字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会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25-07-07 10:16  阅读次数:



2025年7月4日,数字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会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专委会会长及常务理事工作交流会在我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主办,华体会平台app、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承办。20余位资深学者和专家与会,围绕数字时代人文学科的使命与挑战、AI赋能的人文学科学术组织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文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国人文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充分交流。大会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华体会平台app院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罗良功教授主持。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凌云教授致开幕词。他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主题与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深度契合,与湖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高度契合,湖北社科联愿意与学会携手,共同推进数字时代人文社科的转型发展和对外传播。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吴笛教授强调,数字时代为学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会应加强协作能力、拓展交流渠道,在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中体现学术组织的价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术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聂珍钊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AI时代的来临正在重塑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界应当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红利,推动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研究范式。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苏晖主持了学会工作报告环节。吴笛会长总结了一年来学会的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阐述了未来的工作重点和近期工作计划。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秘书、浙江传媒大学副教授赵燕汇报了学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专委会会长主旨发言环节分别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枫主持。八位专委会会长结合会议主题作了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克非在发言中回顾了翻译文化研究专委会的发展历程,表示学会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优化期刊建设,提升学会的引导力。复旦大学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外文论比较专业委员会会长汪洪章围绕学会的学科布局与价值定位提出了建议。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殷企平认为,数字时代学界主动应对变化,加强技术工具与人文学科融合,探索跨界融合的新方向。朱振武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面对数字时代挑战和机遇,人文社科研究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学会应该在这一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外国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生珍分享了关于建立世界儿童文学批评标准的思考。区域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陈靓从国家发展需求出发,提出了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实现政产学多方协同的探索方向。中国文化传播专业委员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钟书能建议学会设立专家委员会、创办学会会刊、优化网站功能,加强学会建设。杨枫教授汇报了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多项工作,特别是专委会在推动知识翻译学作为新兴学科发展方面的探索。

在下午的会议议程中,十余位与会专家聚焦数字时代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富有洞见的观点。苏晖教授主持了第一场专家主旨发言。吴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学科建设应当紧密对接国家文化战略,探索契合时代需求的研究路径。聂珍钊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人工智能对阅读行为及认知方式的影响,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和教育都应该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并分享了他所主持的广外未来人文实验室的实践经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戏剧专业委员会会长刘茂生总结了戏剧专委会的近期工作成果,介绍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学研究范式创新实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浙江传媒大学应宜文教授基于中西绘画的共通性,认为构建中国人文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关键,在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乔晓妹代表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作了发言,她分析了数字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强调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学会副会长苏晖教授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学术研究、学会发展和期刊建设的核心任务,这关乎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和文化主体性的确立。

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覃江华主持了第二场专家主旨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杨莉芳代表外语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材:传承与创新”的发言,倡导在坚持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副教授梁小楠与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董玲代表中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委会就新文科背景下俄语教学、学术研究和专业转型作了发言,认为应强调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推动俄语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世界族裔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何卫华回顾了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学者应强化时代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覃江华教授对专家们的发言作了总结,他认为专家们的发言回应了数字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发挥学会作用、增进沟通协作。

闭幕式由何卫华教授主持,罗良功致闭幕辞。他指出,本次会议回应了数字时代对人文社科研究和学术组织建设的新要求,拓展了数字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路,体现了与会学者的学科忧患意识、使命担当和敢为人先的创新与行动能力。他结合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开展情况,认为人文社科研究者要正视人工智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工具性、内容性和方向性意义,主动推动人文与技术的融合,共同参与未来知识体系的建设。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是国家民政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设有19个专业学术委员会,主要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活动。学会始终坚持建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发展各学科专业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多元体系,跨越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全面的视角研究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差异性与互通性。


文字:张帆

图片:杨硕

审核:罗良功

版权所有 ? 2014 华体会平台app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三号教学楼

电话:027-67868297 传真:027-67868437电子信箱:sfl@ccnu.edu.cn